close

【正知見決定後天的禍福發展】

    昔曾認為要體會眾生的苦,是一件很困難的事;甚至要體會身旁人的苦,都未必做得到。僅從自己的人生經驗,淺薄的歸納成三點,與大家分享。

    第一點,當有苦的覺受產生時,就要狠狠的捉住它,因為這樣的覺受很難得。

    猶記家母罹癌末期,那段日子內心很苦。當時不想放棄家母能夠治癒的機會,因為一旦放棄,人生彷彿失去了希望,乃至自己也不願活下去。不料沒有多久,家父血尿被檢查出罹患膀胱癌,且非常嚴重,內心幾近崩潰。那時不敢讓母親知道父親罹癌的訊息,只是把自己鎖在浴室裡,拿頭去撞牆;在開車時,沒有目標的任意前進;在騎車時,把雙眼閉上。後來在開車時與人發生擦撞,卻仍然無法宣洩內心的苦悶。

    直到跟隨老師學習,才知道遇到痛苦的遭遇,就好好的體驗痛苦,因為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「心如刀割」。

    當在閱讀經典文學時,看到作者在字裡行間許多心境的描寫,就會思忖:若這些心境都在自己的人生中發生,文章中的每一個字,就都能打在自己的心上產生共鳴;如果不曾經歷過,則文章中的字句只是美如詩般的文字,卻無法真正觸動自己。那種被字打在心上的感覺,其實非常好。

    所以,珍惜所有苦的人生經驗,一旦有這樣的苦發生,就好好捉住它、體會它,就哭,就真情流露,既使大聲地吼也無所謂。這並不是要讓自己失去理智,而是讓自己知道,原來苦就是這樣的滋味。

人生苦的種類數以萬計,別人的苦雖自己無法經歷、體會,但別人也無法經歷、體會自己的苦。自己的苦難既然能夠與自己相遇,那就要好好把握苦的覺受,這樣的覺受將給自己很大的幫助,對自己的心將是莫大的粹練,更能幫助自己在學習教法時,直接而深刻的體會苦的意涵。

    其次,在自己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中,也曾遇到孩子生病,或發生非常緊急的情況。當遇到這些情形時,會做這樣的觀察:「如果這懷抱中的孩子不是我的,我還會這麼難受嗎?」

    有位學長的小叔,好心幫學長的兒子剪指甲,卻不慎剪到他兒子的指頭肉,一時間血流如注。這位學長看到之後,就很難過而哭泣,末學就問他說:「如果流血的人不是你兒子,你還會這樣難過流淚嗎?」這位學長聽了末學這麼問,想了一想回答:「好像不會耶!」末學就說:「當你看到別人的兒子手指頭被剪破流血,還會這麼難過流淚,你就成功了。」這位學長想了很久,還是聽不懂末學的話。

    其實箇中的道理是:把別人的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孩子,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是別人的孩子。當自己的孩子受苦,就想成是別人的孩子,但不會因此不理會,主要是幫助自己冷靜應變。

    第三,在生育四個小孩時,每個孩子都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出生。從懷孕到生產,過程是辛苦的。但這些辛苦,末學不大敢跟年輕的學長們提起,怕年輕的學長們聽到後不敢生孩子,因此只將苦中的樂向年輕學長們講說。

   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,就好像是一面鏡子,不斷的反映出父母的點點滴滴。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但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,可以從鏡子中看到我們自己,到底我們的習氣有哪些,我們如何與人互動,以及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存活在人世間。

    我們必須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,唯有鏡子可以反射出自己的樣貌。不論孩子生來是否健康,都是我們一面珍貴的鏡子。

師云:

   雪公何以能將杜甫的詩講得好、注得好?因為與杜甫所處時代背景相當,經歷過戰亂、流離、無家可歸等。捉住這些覺受來講杜甫、李白的詩,跟其他注解中描述杜、李詩作像美好的文學作品不同,老人認為杜詩、李詩皆是至情之作,大宗旨皆是溫柔敦厚,實乃李、杜詩作的知音。

    再者,自他交換的修學法是大悲心利根的修學法,就是愛他人像愛自己一樣,漠視自己如同漠視他人一般。例如對他人如何漠視不管,捉住這個覺受來對待自己;對自己多麼呵護,捉住這個覺受來對待他人。這是屬於利根的修學法。

    最後,孩子就像一面可以反映自己的鏡子,從這裡來檢點、反省自己。不只是孩子,我們的親人、我們所處的團隊,都可以是反映自己的鏡子。如唐太宗說:「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這種修學法對我們非常好。

P1330886.JP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吾子有仁 的頭像
    吾子有仁

    袋子彎彎

    吾子有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